東營市工業產品檢驗與計量檢定中心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部署,圍繞政府市場質量監管、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百姓民生安全保障三大領域,以打造成為區域知名、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檢驗檢測機構為抓手,著力在“技術保障、能力建設、科技研發、優質服務”下功夫、求突破,努力在服務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強市中貢獻更強、更優的質量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
一、在“技術保障”上下功夫、求突破,凝聚檢驗檢測新合力。檢驗檢測機構是建設質量強國的技術基石,東營市工業產品檢驗與計量檢定中心堅持“123”工作思路,全力服務政府市場質量監管。一是圍繞“一條主線”,保障大局發展。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這一條主線,每年開展生產、流通、倉儲領域油品全覆蓋監督抽查,成品油合格率逐年提升,在迎接“四減四增”、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等各項省對市考核中沒有出現扣分項。2022年,在省對市高質量發展考核中消費品合格率考核項目榮獲滿分,在省政府對東營市質量工作評議中獲評A級。二是用好“兩大系統”,賦能市場監管。在全市啟用國家計量器具強制檢定信息化系統,強制計量器具管理、檢定無縫對接,高效運轉,年均檢定強檢器具6萬臺(件),較成立前增長53%。牽頭搭建成品油智慧化管理系統,實現成品油質量信息可查詢、可追溯、可比對、問題可反饋。該系統不僅服務于轄區內30余家石油化工企業,每年還向200余家企業提供專業檢驗檢測服務6000余批次,解決技術難題超過100例,牽頭修制定企業標準120余項,更好的樹立了“東營油”的品牌和質量。三是健全“三級聯動”,省市縣全覆蓋。全力服務重點消費品專項整治、能源計量審查、中央環保督察、疫情防控,完成油品、食品、電線電纜、防疫物資等重點產(商)品質量監督抽查12214批次,年均增長30%,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質量監督抽查全覆蓋。
二、在“能力建設”上下功夫、求突破,打造檢驗檢測新品牌。技術能力是檢驗檢測機構事業發展的本質要求和動力引擎。一是抓實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當好“壓艙石”。“科技要發展,計量需先行。”中心高度重視現代先進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聚力新增“大精特專”(大尺寸、大流量、大質量計量,精密設備、特殊設備、專用設備校準)計量標準20項,新建市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34項,較成立前翻了一倍,基本建立起滿足全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國家計量基準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量傳溯源體系。二是建好兩大國家級質檢中心,當好“急先鋒”。立足我市石油裝備和石油化工兩大產業集群,中心建設了國家石油裝備產品質檢中心和國家石油煉制產品質檢中心。其中國家石油裝備產品質檢中心在2021年的全國考核中排名第3,檢測項目覆蓋率達到93%以上,成為該產品全國最大的綜合性質檢機構。國家石油煉制產品質檢中心新增大型儀器設備2400萬元,實現了汽柴油在大渡河路實驗室的全項檢驗,投資200余萬元購置成品油快檢車,成為我省首個開展此項工作的地市級機構,也成為我省首批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點。三是新增重點產品檢測能力,當好“防火墻”。中心現已具備519種產品、1630個方法、6501個參數的檢驗檢測能力,較三年前增長53%,檢測范圍擴展到食品全項、環境和醫療器械等領域。疫情期間沖鋒在前,新增技術能力,填補了我市防疫物資檢測能力的空白。新增的工業用碳酸二乙酯、工業用碳酸甲乙酯等五種新能源相關產品檢驗能力,為助力我市石化產業向新能源轉型保駕護航。
三、在“科技研發”上下功夫、求突破,形成檢驗檢測新優勢。科技創新是檢驗檢測機構滿足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一是面向科技前沿抓科研。參與省市場監管局“十四五”重大科研項目--《電動汽車充電樁遠程在線監測技術研究》,探索計量監管在線檢測新模式。參與毫米波頻段固體電介質等標準物質研制,助力新材料、新能源、5G通訊等高新技術發展。二是面向經濟主戰場抓科研。省局十四五規劃重點科研項目--《石油工程產品檢測及計量檢定技術研發》獲批立項,并獲29萬元支撐資金。牽頭成立我市首家省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山東省石油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起草成品油團體標準3項和省級計量校準規范2項。發表專業論文123篇;申報專利175項,其中發明專利25項。三是面向民生保障抓科研。主持完成的省級科技項目《氣-質聯用法檢測汽油中非常規添加物的分析方法》,實現了甲縮醛、苯胺類和酯類等10種非常規添加物的同步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效率提升70%。省科技廳項目《電力變壓器試驗站測量系統整體校準的開發與應用》,大幅提升了相關產品的安全性和精準性,極大的消除了使用安全隱患。
四、在“優質服務”上下功夫、求突破,展現檢驗檢測新作為。東營市工業產品檢驗與計量檢定中心堅持科學規范誠信創新的工作理念、高效務實廉潔的工作作風、精確精準精益求精的服務理念,不斷贏得社會認可。一是建平臺,整合資源。中心牽頭龍頭企業、高等科研院所,積極搭建技術、設備、人才等資源共享平臺,先后被認定為山東省石油裝備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山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發檢測平臺、國家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科技研發檢測平臺和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與祺龍公司聯合攻關,建成我國目前最大、最深的海洋石油水下裝備測試試驗中心,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技術。二是謀合作,精準幫扶。首次在國內開展-46℃條件的旋塞閥性能試驗,為企業拓展俄羅斯北極市場出具了“通行證”。通過8個月持續攻堅,完成油套管復合加載四級試驗,成為全國少數幾家完成該項目的機構。加班加點開展硫醇硫、辛烷值試驗,及時幫助企業規避風險,節約損失200余萬元。連續組織召開API認證、石化高質量發展技術論壇,開展計量授權考核培訓班,每年為企業節約外出培訓成本100余萬元。三是優服務,實現雙贏。業務范圍首次正式走出國門,赴蒙古國開展現場檢驗檢測490批次。編制《餾分油硅含量檢測作業指導書》,具備了準確檢測餾分油、原油中硅含量的能力,幫助勝利油田檢測樣品420批次,解決硅含量檢測難、成本高的問題。中心年均檢驗檢測達到1萬批次,檢定標準達到10萬臺件,較成立前提升35%。
|